2022下半年对优质建企的“抢夺战”已经开始!某省一个月内近400家建企迁出,且都是在资质改革后会升值的资质,原因竟是......
导读
近段时间,云南有近400家建企申办资质迁出,最终有315家企业的444项资质分立、跨省迁出通过审查。
迁出的企业去哪儿了?迁出最多的是哪些资质?
来源:各地住建部门官网,汇总整理:建设通,转载注明来源!
近段时间,云南有近400家建企申办资质迁出,最终有315家企业的444项资质分立、跨省迁出通过审查。
迁出的企业去哪儿了?迁出最多的是哪些资质?
根据公示数据统计,变更迁入最多的省份依次是江苏、浙江、四川、山东,具体如下:
编辑搜图
江苏:222家
浙江:42家
山东:27家
四川:14家
安徽:8家
可以看出,迁到江苏的企业的数量远远大于其他省。为什么是江苏?
在迁出的444项建筑业资质中,绝大部分是专业承包一级资质。迁出的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仅仅才29项。
编辑搜图
迁出最多的资质分别是:
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
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壹级
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壹级
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壹级
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
具体如下:
编辑搜图
编辑搜图
在迁出的104项“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包一级”资质中,有78家企业迁到了江苏省。迁出的29项施工总承包资质中,有14家迁到江苏,9家迁到了浙江。
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迁到江苏?是“江苏建造”的金字招牌,还是江苏的政策对这些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?
接下来会不会出现对优质建企、执业人员的抢夺战?
正常的资质迁入与流出,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地的建筑市场行情。迁出的资质类别,也兆示着接下来的业务前景。要解答上面的问题,需要从几点展开:
1、 迁出的资质以市政、房建类别为主。
很明显,迁出的建筑业资质都在考虑长期发展。未来几年,
东部地区:城市更新、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更有前景,甚至是主流。
西部地区:水利、公路、铁路、机场等基建项目大量上马。
所以,哪里有更好的市场前景,资质就往哪里去。云南迁出的这些资质,都是在资质改革后会升值的资质,发展前景行业内比较看好。
看下资质改革前后的资质对照表,你就明白了:
2、江苏省的绝对优势地位。
江苏作为全国建筑行业的“老大哥”,建筑业产值、特一级企业数量,一直都是遥遥领先的。因此,对建筑业的重视、扶持力度也是不遗余力的。特别是政策的前瞻性,对其他省份有很强的引领作用。
关注江苏省的建筑业政策动向,会对整个行业的未来把握的更精准。现在很多省市都出台了“建筑业扶持政策”,奖励金额从100万到1000万不等。可以说,对优质建企的“抢夺战”已经开始!
2021年,江苏省住建厅印发《建筑业“十四五规划”》。
编辑搜图
一、优化建筑产业结构
1)重点培育一批市政公用、公路、水利水电、港口与航道工程等综合、甲级资质企业;
2)鼓励企业参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,积极融入包括5G基站、特高压、城际高速铁路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、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;
3)大力推广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建筑信息模型(BIM)等先进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,推动生产装备、施工设备智能化升级,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。
二、加强优势企业培育
1)加快企业转型升级,提升核心竞争力,将总承包企业“做大做强”,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集团。
2)引导专业承包企业“做专做精”。
3)引导中小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、中小施工承包企业向具有较强专业技术优势和特色的专业设计、专项施工发展,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4)持续推动全省建筑业企业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,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。
5)、加快培育具有装配式建筑整体解决方案的工程总承包企业。
6)引导和推动省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与我省优势建筑业企业强强联合,形成优势互补。通过战略合作打造行业龙头,促使产业整合、协同发展。
1、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是建筑业发展最大承载
2022年3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》,对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。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,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,城市道路与公路衔接,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。
特别提出,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。
2、城镇化、全装修住房、绿色建筑、装配式建筑和老旧小区改造是建筑业发展有力支撑
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宏观调控下,土地拍卖和商品房建设增速放缓,商品房市场降温明显,房地产对建筑业产值的贡献率下降,但是城镇化发展还在持续,城镇落户限制放松带来住房需求长期存在,各地安置房、租赁费、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,以及商品房推行全装修成品交房,全面推行绿色建筑,深入发展装配式建筑,形成对建筑业产值有力支撑。
3、新基建是建筑业发展新动能
在庞大的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,新基建未来前景广阔,各省市相继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及目标计划。
以信息网络为基础,深度应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提供数字转型、智能升级、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,包括:环保、公共卫生、养老健康、教育、防灾减灾、国防基础设施等软基础设施投资,智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,智慧城市、海绵城市、提升城市的防洪抗震、应急避险、建筑节能等城市升级工程。
现在还有一些行业数据没有出来,我们会继续关注,及时分享给大家!